白酒市场处于早期“丛林法则”阶段
白酒市场处于早期“丛林法则”阶段,中国白酒业自身的结构性缺陷也加重了行业困难:白酒行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矛盾突出,行业“散、小、乱”局面带来的挤出效应更加剧了产业的泡沫化。白酒行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缺乏制度、机制和人才上的准备,在全球尚未形成影响力。白酒行业外大量资本介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竞争残酷,压力不断加大。市场及经济规律的无形之手加速了行业周期的显现。
行业监管不力,标准不够完善,个别企业不重视质量,在市场营销中,忽视“道”而过度强调“术”,背离了诚信营销的基本价值观。品质不诚实,服务不诚心,营销不诚信,生造概念、模糊标准、诋毁同行等,给行业形象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走过百年,以茅台为样本,剖析中国酒业身上丰富的历史年轮,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风雨背后,往往孕育着新的产业增长。同时,历史也一再验证,大时代的到来,往往与波折起伏相伴。
很多人预言中国白酒进入拐点的现在,这个判断仍然具有特别的价值。白酒行业出现拐点也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进程,这个过程将加速整个产业的优胜劣汰。可以预见,在这次调整中实现转型“上位”的企业将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品牌阵营,而那些不能脱胎换骨的企业,则有可能失去发展的重要机遇。
过去一年,贵州茅台的经营表现,显然是国际酒类市场的亮点,但在经济总量与品牌影响力方面,贵州茅台与国际酒业巨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净销售额上,帝亚吉欧是贵州茅台的3.27倍,保乐力加是贵州茅台的2倍;净利润上,帝亚吉欧是贵州茅台的1.42倍—但是,2014年上半年,贵州茅台营业收入的增幅以及利润的变化趋势,远远好于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
今天的贵州茅台,不仅已步入世界最知名酒类品牌阵营,位居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列,并已发展为以酒类生产经营为主、涉足多产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亦是全国白酒行业中,创下唯一获得国家一级企业、国家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和两次荣获全国质量奖的企业。
2015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贵州茅台正在高密度推出一系列针对顶层设计的改革措施:深化发展思路改革;深化所有制改革;深化营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集团管控模式改革。与此同时,为强化品牌竞争,要巩固和提升茅台酒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的地位,做到单一品牌销售收入保持世界第一,酒业品牌价值居全球酒行业第一,酒业公司市值居全球酒行业前五。
无可否认,国酒茅台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成长,是中国商业史上值得记录的成功案例—今天,位于旧金山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旧址已成历史遗迹,当年在此地亮相的中国产品,可谓林林总总。但是,能从当时让人新奇的乡间作坊制品一路成长为中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并大踏步进入全球竞争的行列—在当年一同参展的众多产品中,贵州茅台显然是凤毛麟角。
从过去的辉煌到未来的发展,面对“新常态”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国酒茅台将在新的起点上转型升级发展,真正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级企业,从百年金奖的历史中走向新的辉煌,实现更大的实业梦想。